2018年高考作文:挑战与机遇,成就自我
2018年高考作文,无疑是对当年考生思维深度、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一次巨大考验。这一年,作文题目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从“自我”到“时代”,从思考到表达,无不强调考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发现机遇,如何塑造自我,如何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
一、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深度解读
2018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无疑是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的考察。题目要求围绕“做自己”和“创造未来”展开思考,这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次独特的思维挑战。很多考生可能会有些迷茫:“做自己”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而“创造未来”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其中的哲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考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其实,作文题背后隐藏了对于现代年轻人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观的深刻拷问。题目中的“做自己”,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更是在强调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定自我,理性思考。而“创造未来”,则是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充满期待,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这样一场语文考试中,考生的任务不仅仅是流畅地表达观点,还需要挖掘背后的哲理,融入个人独立思考的力量。这使得作文的评判标准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规范性,还包括论点的鲜明性与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这道题目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一次大思维的挑战。
二、提升作文写作的关键技巧
要想在2018年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考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理解题目、思维扩展、论据支持和语言表达。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理解题目,精准切题
虽然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并不复杂,但若要准确切题,就需要考生真正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例如,“做自己”的部分,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愿望,而是要深入探讨在社会大环境的多变中,如何保持自我意识,以及面对外界压力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坚持;而“创造未来”则不止于梦想,而是在具体行动中如何追寻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
因此,准确理解题目,找准关键点,是每位考生成功的第一步。部分考生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过于直接地将个人生活经验、日常感悟作为文章的主题,而忽视了题目中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2.思维扩展,站在全局看问题
高考作文最怕的就是落入空洞的议论中。2018年的题目强调了“做自己”和“创造未来”,但这一切并不是孤立的。这两者密不可分,“做自己”是“创造未来”的前提,而“创造未来”则是“做自己”的实现。考生需要从多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与个人的成长经验进行思维拓展,提出有深度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论点。
例如,考生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谈论科技、人工智能、全球化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同时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保持自我意识与独立判断。这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深度,还能帮助考生表现出对社会大环境的敏锐洞察力。
3.论据支持,增强文章说服力
一篇好作文需要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考生可以从历史事件、社会实践以及个人经历中找到支撑论点的材料。如果论点没有充分的例证,文章便显得空洞不实。比如,“做自己”这一观点,可以通过分析一些著名人物的成长历程来进行论证,例如乔布斯、马云等人如何坚持自己的初心,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者从文学作品、历史名人等角度引入相关论据,提升文章的说服力。论据不仅要有代表性,还需要紧扣主题,避免离题。
4.语言表达,简洁而有力
语言表达是高考作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在2018年的题目中,考生需要用简洁且有力的语言,将思想深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考生要避免冗长和堆砌词藻,而应追求语言的精炼与深刻。例如,开头部分可以简洁地引入“做自己”和“创造未来”的重要性,再通过论述和例证展开,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通过合理的语言结构和简洁有力的表达,考生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2018年高考作文的深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对写作技巧的考察,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个性表达与社会责任感的全方位挑战。如何在短短几小时内撰写出一篇有深度且有创意的作文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和常见误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作文水平。
三、通过实际案例提升作文水平
通过对2018年高考作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成功的写作案例,帮助考生理解如何在这道题目中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技巧。
1.案例一:以个人成长为主题,融入时代背景
有一位考生通过自己从农村到城市求学的成长经历,展开了作文。他从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谈起,讲述了如何在父母的支持下努力学习,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中的成长与转变,巧妙地结合了“做自己”与“创造未来”的主题。文章中不但有情感的真挚表达,还有对国家发展、教育变革以及时代机遇的深刻理解,展示出考生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与认识。
这篇作文充分体现了题目中的“做自己”与“创造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有个人的努力与拼搏,也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通过真实案例和情感表达,整篇文章既具有个人特色,又不失深度。
2.案例二:运用哲理思考,展现深度分析
另一位考生则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做自己”和“创造未来”的关系。他以“自由”这一哲学命题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他指出,在追求个人自由与独立的也必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未来的责任。这篇文章不仅引经据典,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思考,还通过生动的社会现象和现实案例,展示了个体如何在变革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突破自己,追求未来。
这篇作文通过哲理的思辨和生动的案例结合,不仅深刻阐明了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还为考生的思想深度加分。对于注重思维深度与独立性的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写作的经典案例。
四、常见的写作误区与改进方法
尽管2018年高考作文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许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些常见误区。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能够帮助考生提高作文的质量。
1.观点空泛,缺乏实际支撑
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往往容易提出一些空泛的观点,像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创造未来”这样的陈词滥调,而缺乏具体的事例和论证。这样的文章往往显得空洞,不具备说服力。为避免这一点,考生应当通过具体事例或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实质内容。
2.过于自我,忽视题目深意
有些考生可能会过于集中在个人情感的表露上,忽视了题目背后的哲理性要求。“做自己”并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更是要在多元社会中坚持自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需要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题目,结合社会大环境、时代变化,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实现自我。
3.语言冗长,缺乏精炼
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简洁而有力。一些考生可能会为了表达更多的内容而在语言上过于冗长,导致文章不简洁,表达不清晰。考生应当学会抓住关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注重文章的精炼度。
4.漏掉题目中的重点
有些考生可能会在写作过程中忽视题目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在“做自己”和“创造未来”之间,如何将二者结合才是关键。考生需要清晰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眼,精准把握核心要义,避免脱离题意。
五、总结
2018年高考作文,虽然没有特别复杂的题目设置,却对考生提出了多维度的挑战:思维深度、时代感知、个人观点的表达。要想在作文中脱颖而出,考生需要突破传统的写作框架,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热点与个人成长经历,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洁而有力的表现。通过分析实际案例,避免常见的写作误区,考生可以更好地提升写作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通过对2018年高考作文的深度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提升写作技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时代潮流中的定位,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 2018年高考作文 高考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 作文题目分析 高考备考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